名人故事栏目视频美女
  1. 文化
  2. 正文

宋史故事:宰相肚里能撑船


一天,寇准过生日喝多了,竟然穿出了一件龙袍四处炫耀,宋真宗赵恒闻讯后当即就找来了宰相王旦。宋真宗厉色道:“他寇准这是要翻天吗?!”说罢,赵恒就将参奏寇准的折子甩给了王旦。
谁知,当宰相王旦捡起赵恒扔过来弹劾寇准的折子后竟然大笑了起来。
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首先,我们得知道,参奏寇准的人是谁呢?王钦若。
公元1004年冬,契丹南下犯宋,一路势如破竹,无人可挡,很快,澶洲、河北等地迅速被契丹包围,一时间,整个北宋朝野震动。眼看契丹人就要兵临城下了,宰相王钦若见势不妙,便趁机鼓动如簧之舌劝谏真宗迁都金陵。
这个谏议一出,同为宰相的寇准当即就表示反对,他不仅反对南迁,甚至还指着王钦若的鼻子大骂一通,最后也给出了自己的谏议,那就是不但不能迁都逃跑,更应该迎难而上。寇准甚至力主真宗御驾亲征来稳定军心,最后以北宋朝廷和辽国签订的“澶渊之盟”而结束战局。
至此,寇准因自己的智慧免除了大宋与契丹的兵事,可谓功不可没。
即便如此,寇准还是和“南迁派”的首领王钦若结下了“梁子”,王钦若可不管寇准有功无功,他一心想致寇准于死地,因此,也是屡次三番借机构陷寇准。
公元1006年,寇准终于忍受不了王钦若等人的排挤构陷,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相位,蒙冤还于江湖。
寇准离开后,接替他相位的正是王旦!王旦和寇准是同年登科及第的,对于寇准敢作敢当、正义凛然的气魄,他很敬重。
对于寇准无奈离去的原因,王旦自然也是十分清楚的,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向真宗谏言,以图让寇准重回庙堂,真宗应允了。
不曾想,重归庙堂的寇准现在竟然又闹出这么一件荒唐事,要知道,龙袍可是皇帝的专属物,是权力的象征,他寇准是有几个脑袋啊!
不过,好在有王旦救场,王旦叠好奏折后三言两语就将寇准的“乌龙事件”化解了,谁知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宋真宗这边才刚刚放过寇准,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寇准“火”了一把……。
一天,辽国的使者赴宋拜访,拜访完毕,等到使者要回去的时候,按照惯例,宋朝是要派专人护送的,差旅费可以报销,问题来了。
那次护送使者返回辽国的任务正好落在了寇准身上,寇准没经请示自掏腰包安排了护送使者的差旅费用,甚至还额外添加了随军士兵的津贴。
私自发津贴也就罢了,事后,寇准居然主动赵恒给他报销这笔支出。
寇准的举动让赵恒愕然,他完全看不懂寇准这是啥操作,赵恒心想:难道寇准忘了太祖时的那件事吗?
太祖时,鲁国公曹彬正是因为自掏腰包给边关将士发津贴一事被人举报,说他有收买军心之嫌,其心叵测,赵匡胤直接抹去了曹彬的封爵。
而此次寇准的行为无疑于重蹈曹彬的覆辙,正当赵恒气急败坏的时候,王旦又站了出来,这次,他还是给寇准求情,最终赵恒也还是原谅了寇准,因为在赵恒心目中,寇准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轻易抹杀的代价非同小可。
公元1014年7月,赵恒见寇准有所收敛,便再次启用寇准为西府枢密正使,而此时的王旦则为东府正使。
按理说,王旦在前面多次圆了寇准的场,甚至冒着被连累的风险在赵恒面前替寇准说情,这份恩德,寇准应该予以感激和回馈,但是寇准不仅没有领情,发然还处处和王旦“对着来”
宋代的中枢机构分为东、西二府共制,二府之间相互配合,查漏补缺,共同对中央负责。
凡是东府递过来的文件,寇准都要精心阅览,看完一遍又看一遍,没有纰漏还好,一旦让他发现文件中有一丁点差错,他不是将文件打回东府修改完善,而是直接递交给了宋真宗……。
寇准的举动,用今天的话来说,那就是“不讲武德啊!”
面对西府寇准的“刁难”,东府这边的官员那也是一学就会,于是,他们铆足了劲儿,个个精神抖擞地审阅西府递过来的文件,希望也能找出寇准的纰漏,以报一箭之仇。
终于,东府的人找出了西府文件中的一处纰漏,他们兴致勃勃地将其递给了王旦,心想:这下子终于可以“回敬”一下寇准那边了。
谁知王旦竟令下属将其还给了寇准修改,仿佛之前寇准“刻意挑刺”的事没有发生过一样……。
尽管王旦这么做不是为了做给谁看,只因寇准在他心中的分量,但他对寇准的包容和大度还是被宋真宗知道了。于是,真宗问王旦:“爱卿觉得寇准这人怎么样?”
谁知王旦将寇准一顿夸,从人品到才能,从庙堂到江湖,仿佛寇准在他心里是个无所不能的人一样。
真宗急了,直接问:“爱卿,我可听说人家寇准没少为难你呢!你怎么老护着他?”
王旦坦然笑道:“寇准并没有做错什么,很多时候,我的工作的确有所疏漏,他那不是害我,是在指正我,帮我啊!”
后来,寇准听说此事后曾亲自登门向王旦致歉,从此,二人合作无间,东西二府相安无事。
王旦心胸宽广、知人善任,为相12年间为宋廷举荐了一大批人才而自己却从未邀功。
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说的就是王旦,实为一代贤相。
参考资料:《宋史》。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