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故事栏目视频美女
  1. 文化
  2. 正文

北宋宰相王钦若为什么被讥称为“瘿相”?

一、王钦若
王钦若(962-1025),字定国,临江军新喻县(今江西省新余市)人。《宋史·卷二八三·列传第四十二》有传,宋人笔记《涑水记闻》《东轩笔录》《青箱杂记》《能改斋漫录》《独醒杂志》《湘山野录》《老学庵笔记》等也记有其事迹。
《宋史》本传记,王钦若的祖父王郁曾在鄂州(治今湖北武汉)为官,他的父亲王仲华随侍。有一年长江突然涨大水,王郁一家躲到黄鹤楼上,汉阳人望见楼上闪现出奇异的光影,当天晚上王钦若出生。但王仲华早逝,王郁因之对王钦若发出怜爱,且对王钦若寄予厚望,后来王郁转任濠州(治今安徽凤阳)主管刑狱事务的“判官”,临终时告诉将人说曰:“我为官超过50年,慎于用刑,救活人命多了,以后我家必有兴盛门户的人,应该就是我这个孙儿吧!”
王钦若早慧有才,太平兴国四年(979)宋太宗亲征北汉,18岁的王钦若写了一篇《平晋赋论》,呈献给身在军营的宋太宗。
宋太宗淳化三年(992),31岁的王钦若中“进士甲科”,在当年的科考中名列前茅,受职亳州(治今安徽亳州)主管一州军事业务的“防御使”属官“防御推官”,升秘书省秘书郎,实任庐州(治今安徽合肥)税务征管的“监税”。后应召进京,改任太常寺中级官员“太常丞”,实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“三司”“理欠凭由司”长官“判三司理欠凭由司”
王钦若到三司任职时,宋太宗已经去世,宋真宗继位。三司“度支部”副长官“度支判官”毋宾古曾说:“天下百姓所欠租赋,自五代迄今,追缴不止,老百姓深受其害,到了几乎不能忍受的地步。我要上奏圣上,请求全部予以免除。”王钦若听说后,指挥属下吏员一夜之间翻阅账簿,算出总数,第二天立即上报宋真宗。宋真宗看完奏表大惊:“先帝不知道这个事吗?”王钦若缓缓回道:“先帝固然知道,但大概是想把事情留给陛下做,让陛下收天下人心而已。”宋真宗一听,当天就下诏,免收陛下所欠租赋,多达1000余万贯铜钱,释放因欠租而被抓进监狱的百姓3000余人。经此一事,宋真宗更加器重王钦若,指示翰林学士院考试王钦若,考完后即任命王钦若为自己的侍从“右正言”,实任文字秘书“知制诰”,升翰林学士。
宋真宗当上皇帝的第四年即咸平三年(1000),成都驻军“益州神卫军”副长官“都虞候”王均率军叛乱,一年多后被平定,宋真宗任命王钦若为“西川安抚使”,主持善后。王钦若受命到达四川后,所到之处审理因战乱入狱的犯人,自死罪以下依次减轻处罚,并向宋真宗请求允许自己遇事临机决断,不须上报朝廷批准,所断之事多数得到施行。回朝后,王钦若升任高级谏官“左谏议大夫”,实任参知政事,即副宰相。
二、贪藏枉法
宋真宗咸平二年,王钦若受任“知贡举”,即科考主考官。四川临津县(治今四川剑阁东南香沉镇)士子任懿参加“诸科”试,到达开封后截住在僧人仁雅的住处。仁雅认识一位与王钦若交厚、法名惠秦的僧人,任懿通过仁雅找到惠秦,请为自己转求王钦若,录取自己,并与惠秦约定,一旦自己被录取,就送给王钦若白银350两,且写了字据作凭证,让惠秦拿走。但当惠秦找到王钦若家中时,王钦若已经进入“考院”,按照规定,考官进入考院,即封锁考院大门,断绝内外人员一切来往,惠秦无奈,只得将任懿所写字据交给王钦若的一位门客,请这位门客转交王钦若的妻子李氏,但在转交字据之前,惠秦改写了字据中的白银数额,由350两减为250两,想从中贪污100两。李氏得到字据后,命令家奴祁睿把任懿的名字写在手臂上,借给王钦若送热水的机会,把任懿许诺的白银数额告诉王钦若。
王钦若得到信息,即关注了任懿其人,对任懿的考试成绩给予高评,当任懿参加第五场考试的时候,王钦若大约已经能够确定录取任懿,当家奴祁睿又到考院送热水,王钦若秘密指示祁睿,向任懿索取白银。但谁知,任懿竟言而无信,在考中进士后没有兑现承诺,就到河阴县(治今河南河阴)上任县尉去了。
王钦若家人见任懿无信,转而向僧人仁雅追讨白银,仁雅急忙写了信,追送给任懿,任懿见到仁雅的信,才交出银两。
但不知因何,仁雅写给任懿的信,竟然落到了河阴百姓常德方的手中,而又不知因何,常德方竟向国家最高监察机构“御史台”长官“御史中丞”赵昌言揭发了任懿靠行贿王钦若才得中进士。赵昌言得到常德方的举报,立即报告了宋真宗,且很快抓捕了祁睿等人,同时请求宋真宗批准将王钦若逮捕,交有关部门审讯。
王钦若的“家奴”祁睿,本是亳州小吏,虽然跟随王钦若很久,户籍却还在亳州。王钦若因之向宋真宗假称:“臣家中向来没有祁睿这个人,惠秦也未曾到过臣家门。”宋真宗此时正宠厚王钦若,指示刑部侍郎邢昺、亲信宦官阎承翰等在太常寺设立专案组,审理此案。
任懿则翻供说,他的妻兄张驾认识“知举官”即本届科考代替王钦若出任主考官的洪湛,自己曾和张驾一起到洪湛家中拜访,请托录取之事,但开始的时候只把银两交给仁雅、惠秦二僧,并不知道二僧将银两送给谁。
邢昺等于是迎合宋真宗心意,诬陷洪湛收受了任懿的银两。
其后不久,张驾因病将死,祁睿潜逃。王钦若借机坚持祁睿是在亳州完成差役后才来家中做了佣仆,其他家奴又多是新招来,不认识惠秦,更导致一切皆无证验。
而此前洪湛到陕西出差,刚刚还朝,案子已经审定。最终判决:洪湛开除出干部队伍、流放儋州(治今海南三亚),而王钦若得以免与追究。
但洪湛在此案中实属冤枉。当他代替王钦若王旦做主考官,任懿已经考过第三场,任懿所说和妻兄去过他家,也是假话,等到受到处罚,官府派人到他家中收取“赃物”,自然想尽办法也没有找到,只得让洪湛向翰林学士梁颢借了银两上缴。洪湛最后死在了流放地儋州。当时人们都知道洪湛之冤,但王钦若仗恃宋真宗之势横行,人们都不敢说什么?
三、辽国入侵,劝宋真宗逃往金陵
宋真宗景德初年(1004),辽国集结10万人马,号称20万,由摄政太后萧绰、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,大举进犯宋朝,绕过河北边境诸城,很快攻至距离宋朝京城开封大约250里、筑城与黄河南北两岸的澶州(治今河南濮阳)。
此时的寇准经首相毕士安举荐,担任宰相。面对辽国的入侵,毕士安与寇准“合议请真宗幸澶渊”,但身为“江南人”的参知政事王钦若却劝宋真宗“南幸金陵”,身为四川人的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则劝宋真宗“西幸成都”
宋真宗犹豫,问计寇准。寇准已经“心知”王钦若、陈尧叟二人为宋真宗献计,却装作不知谁是献计者,故作惊讶地对宋真宗说:“谁为陛下画此策者,罪可诛也!今陛下神武,将臣协和,若大驾亲征,贼自当遁去。不然,出奇以挠其谋,坚守以老其师,劳佚之势,我得胜算矣。奈何弃庙社欲幸楚、蜀远地,所在人心崩溃,贼乘势深入,天下可复保邪?”
在寇准的劝说下,宋真宗决定北上澶州,亲征迎敌。
宋真宗进驻澶州,登上位于黄河北岸的澶州北城鼓舞士气,宋军士气大涨,宋辽两军形成对峙。期间宋真宗问寇准:“今虏骑驰突,而天雄军实为重镇,万一陷没,则河朔皆虏境也。孰为可守?”寇准推荐王钦若,且说:“宜速召面谕,授敕俾行。”宋真宗命人召王钦若进见,王钦若到后“未及有言”,寇准急着抢先对王钦若说:“主上亲征,非臣子辞难之日,参政为国柄臣,当体此意。”天雄军治所在大名府(今河北大名东),此时已成敌后,比澶州更靠北,更危险,王钦若“惊惧不敢辞”,只得冒险赴任“判天雄军兼都部署、提举河北转运使”,宋真宗亲自设宴,为王钦若壮行。

宋真宗。
王钦若到达天雄军不久,“闻辽师将至,阖城惶遽,王钦若与诸将议探符分守诸门”,竟提议主将抓阄选择防守阵地。守将之一孙全照说:“全照将家子,请不探符,诸将自择便利处所,不肯当者,全照请当之。”王钦若听从了孙全照的意见,让诸将自择守地,诸将无人愿守正当辽军的大名城北门,就命令孙全照守北门,王钦若自请守南门。孙全照说:“不可。参政主帅,号令所出,谋画所决,南北相距二十里,请覆待报,必失机会,不如居中央府署,保固腹心,处分四面。”王钦若“从之”
然而,辽军却没有攻打孙全照把守的北门,而是主攻东门。但攻打很长时间,未能攻破,辽军舍弃东门,转攻大名“故城”,战至夜间,又暗中分出一部分部队,从大名故城绕过城南,在“狄相庙”设伏,主力南攻德清军(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北)。王钦若听闻南去,派将率精兵追击,结果狄相庙“伏兵起,断其后,天雄兵不能进退。”孙全照向王钦若请战:“若亡此兵,是亡天雄也。北门不足守,全照请救之。”王钦若批准,孙全照“引麾下出南门力战,杀伤辽伏兵甚众,天雄兵乃复得还,存者什三四。”
在天雄军,王钦若吓破了胆,也丢尽了人。
猜你喜欢